夏季中医养生

发布者:离退休工作部发布时间:2019-05-10浏览次数:280

 

    炎炎夏日,给不少老同志的生活造成影响。老同志的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慢慢衰退老化,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。因此在炎热的夏季,老同志更应注重养生保健。下面介绍一些夏季中医养生知识和注意事项,以期对老同志健康度过酷夏有所裨益。

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,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、四时气候的变化,主动调整自我,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。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、阴阳平衡、身心合一三大法宝,同时认为人是统一的整体,五脏、六腑、经络构成人体的系统。

五脏:肝、心(心包)、脾、肺、肾。

六腑:胆、小肠 、三焦、胃、大肠、膀胱。

    《黄帝内经》四气调神大论 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意思是说,夏季这几个月天地繁荣茂盛、精气外达。因为此时天地之气相交,阴阳相交,天气垂降,地气升腾,万物该开花的开花,该结果的结果。此时养生,要做到不贪阴凉,多采天地之间阴阳相交的能量与阳气。

    

    夏天的养生之道,其关键之处就是:    

 1、顺天应时,采足阳气。     2、不贪凉。     3、秋冬之病,可以在夏天治之。

    古传中医认为夏季阳气外发,伏阴在内。汪绮石在《理虚元鉴》里指出:夏防暑热,又防因暑取凉,长夏防湿,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:在盛夏防暑邪;在长夏防湿邪;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,夏季阳气散发于外,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,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,就容易伤害阳气,所以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,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。比如夏秋之交,很多人都会咳嗽甚至上吐下泻的,就是夏天贪凉惹的祸,到时若还不懂得调理,冬天一来,病情就会加重,历来冬至前后病死的人较多,其根源就是夏天没注意养生所导致的。

    有一句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,夏天为什么要吃生姜呢?道理就在这里!夏三月,人体的阳气溢于体表,体内阴寒,吃点姜,可以温热散寒。举一反三,冬天主收藏,热气全卷缩在体内,吃点儿理气的萝卜,可以把体内结滞的热气驱散开。所以夏天在饮食方面,要记得多往饭菜里放点姜。

    夏季养生主要在心脾两脏,注意火热、暑邪、湿邪、阳气四个方面,体现在衣食住行。

夏季中医养生——

    夏季暑热之邪当道,皮肤腠理疏松,汗液排泄,因此,要适当的少穿衣,但是,气温一般接近或超过35℃时,穿衣太少,皮肤非但不能散热,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,让人感觉更热。应注意选择衣料,尤其丝绸、棉布,真丝等最好;少穿紧身衣,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,要勤于换衣,防止汗液浸湿生细菌。 衣服的颜色多选择浅色系列,以减少阳光的照射。

 

夏季中医养生——

    夏季,天气炎热,人体出汗多,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缩,并因此可能造成脑血栓或心肌梗死;肾脏排尿量下降,尿液浓缩,可能造成泌尿系感染;水分的不足还可造成消化系统解毒功能、排便功能下降。另外,人在高温状态下,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,心率加快,冠状动脉收缩,心肌供氧量减少,也会增加冠心病的发作。老年人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水,血糖不高者,最好再加一勺蜂蜜(蜂蜜不要热饮,因为热水可使蜂蜜营养成分减少)。一是稀释血液,预防心脑血管病;二是清肠,防止便秘;三是清理泌尿系统,滋润消化系统。上午10点喝第二杯水,中午饭前半个小时喝第三杯水,中午午休起来喝第四杯水,下午3点喝第五杯水,晚饭前再喝第六杯水。中老年朋友没有前列腺肥大(尿频、尿急)者,睡觉前应再喝一杯水。如果能保证每天至少六杯水的话,心脑血管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。

    在饮食滋补方面,热天以清补、健脾、祛暑化湿为原则。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,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,诸如鸭肉、鲫鱼、虾、瘦肉、食用蕈类(香菇、蘑菇、平菇、银耳等)、薏米等等。此外,亦可进食一些绿豆粥、扁豆粥、荷叶粥、薄荷粥等解暑药粥,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。中医认为夏季为心之所主,其味在苦,因此应适当的补充一些苦味的食物。

    现代医学研究苦味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具有消暑、退热、除烦、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碱、氨基酸、苦味素、维生素及矿物质,对人体有利。因此苦瓜、苦菜、莴笋、芹菜、蒲公英、莲子、百合等都是佳品,夏季可供选择。但中医五行学认为,夏时心火当令,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、定喘泻下等功用,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,因此注意苦味食物不可摄入过多,以免心火过旺。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,而辛味归肺经,所以在夏季,尽管天气热,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,如辣一些的萝卜,以及葱白、姜、蒜等,其有发散、行气、活血、通窍、化湿等功用,可补益肺气,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。

    夏季炎热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,如酸梅汤、菊花茶等。但冷饮要适度,不可偏嗜寒凉之品,例如大量的雪糕、冰水等,因为脾主长夏,嗜食寒凉之品会损伤脾阳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导致饮食及水液的运化失常而发病。同时要预防冰箱病,因为冰箱温度只能抑菌,不能灭菌。所以放在冰箱的食品原则上不应超过一周,且要生熟分开。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不能马上吃,以免造成胃肠道血管痉挛以及心脏血管痉挛。饮食上还可以吃些醋,既能生津开胃,又能抑制杀灭病菌,预防胃肠道疾病。

    

夏季中医养生——

   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,宜比春日稍晚点睡、早点起;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,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,养足心脏阳气,有助缓解疲劳,以保持心神安宁。切记不能在楼道、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、久卧、久睡。更不宜久用电风扇,因夏令暑热外蒸,汗液大泄,毛孔大开,易受风寒侵袭,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、腰肌劳损、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。

    炎热夏季,很多人易患空调病。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,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,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,肯定会伤阳气。同时,还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,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7~8度。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,最好在26度以上。中医认为,湿为阴邪,好伤人体阳气。因其性重浊粘滞,故易阻遏气机,病多缠绵难愈,所以生活上应注意起居有序,中午要适当休息,补充睡眠不足,避免寒湿。

    

夏季中医养生——

   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、过于剧烈,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,以免运动量过大、出汗过多损伤心阴。对于夏季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可以选择练太极拳。太极拳动静相兼,刚柔相济,开合适度,起伏有致,身端形正不偏倚,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,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,可谓夏季最佳的养心运动之一。对老年人来说,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散步,最好每次不少于30分钟,每周不少于3次。

盛夏酷暑蒸灼,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。唯有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,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、神清气和,切忌因躁生热,要防止心火内生。保持清淡的心态,则平和宁静,避免焦虑、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,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。炎夏不可远途跋涉,应就近寻幽。早晨,曙光初照,空气清新,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,吐故纳新。傍晚,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,人工湖畔,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,神怡如梦,涤尽心头的烦闷,暑热顿消。若外出旅行,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等抗心绞痛药物。

 

夏季中医养生——总结篇

    夏季养生四原则

    一是健脾除湿。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,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,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,容易腹泻,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,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。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,如藿香、莲子、佩兰等。

    二是清热消暑。夏日气温高,暑热邪盛,人体心火较旺,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,如菊花、薄荷、金银花、连翘、荷叶等来祛暑。

    三是补养肺肾。中医认为,按五行规律,夏天心火旺而肺金、肾水虚衰,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。可选用枸杞子、生地、百合、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,如五味子等,可防出汗太过,耗伤津气。

    四是冬病夏治。所谓冬病夏治,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,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。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,可预防冬季冻疮;用药膏贴在穴位上,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。

    夏季是一年中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季节,夏季也是阳气最盛的季节。对于老同志来说,如果能顺应时节做好夏季养生,在衣、食、住、行等各方面都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,保持平和心态,培养乐观精神,不仅能够顺利度夏,还能增进健康、延年益寿